山西面条的故事
点击次数: 更新时间:2018-12-30 17:00:29
上一条:大学生怀念家乡的河粉米粉味道
下一条:河粉制作的创新将由河粉机来实现
同样是一碗白胚面,浇上哪的浇头,就变成哪的地方风味,立刻融入当地人的生活。到了山西,算是进入了面条的圣地。
曾经听一个山西朋友讲过,一个标准的山西媳妇,应该可以做到一日三餐做出三种不同的面条,连着一年都不重样。除了刀削面,还有擦蝌蚪、抿蝌蚪、剔尖儿、溜尖儿、水揪片儿、搓鱼儿……据说能有几百种。
山西的面条为什么能有这么多花样呢?复杂的地貌使得山西出产种类丰富的杂粮。在小麦粉里按比例搭配高粱面、荞麦面以及各种豆面,千变万化的吃法也就被发明出来了。在山西,甚至,连榆树皮都可以做成面条。扒了外面的粗皮,木头外面那层薄薄的,带粘液的薄膜,被称作“榆皮”。把它磨成面,做成面条,吃起来滑滑溜溜的,也被叫做“榆皮面”。
离太原很近,有个榆次古城。那儿的“桃花面”更有意思。一提到这么文艺的名字,大家就会联想,是不是跟“人面桃花相映红”有点儿关系?或者背后藏着什么富家小姐搭救穷书生的故事?
但其实,这桃花面的故事,并不浪漫,甚至还带着几分心酸。它的原名是——逃荒面。
从前,榆次是个富足的地方,有句话说“金太谷,银祁县,榆次多的是米和面。” 过去到了饥荒的年月,外地的穷苦人逃荒来到这里,东家施舍几片大肉,西家给个丸子、鸡蛋,浇在热腾腾的白胚面上,就成了一碗瓷瓷实实的“逃荒面”。后来,竟渐渐发展成了地方风味。不知道哪位文化人听着别扭,就谐音成了“桃花面”,让人立刻觉得浪漫了。
无论是故事中的”逃荒面“,还是“桃花面“,现在也成为了人们常说的”长寿面"、“发财面”,要知道市场上的面条机的出现,为面条的生产制作更是增添了多种便利,让面条美食更快的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,甚至于成为了人们创业的好项目。